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19体育客服 > 新闻动态 > 中国工业机器人“一哥”:出货量超3万台,挑战外资夺走9.5%份额
中国工业机器人“一哥”:出货量超3万台,挑战外资夺走9.5%份额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16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“制造业是脊梁,但这脊梁得有两条腿跑起来才叫稳定。”有人曾这么评价工业化进程。而在今天的世界里,工业机器人无疑是那双腿中最健劲的一条。中国,这个连续11年占据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国家,正在从工业化大国向工业化强国迈进,但过程中谜团和矛盾也在悄然生长。看似风生水起的行业背后,又隐藏着哪些不可言说的难题呢?或许比数字本身更难琢磨的是,那些环绕着厂房和供应链间的问题。这背后的故事,远比一份年报来得有趣。

要说起中国制造业这几年的表现,用“翻天覆地”一点都不夸张。从传统工厂到智能工厂,再到现如今的“智慧供应链”,本土企业在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越走越近。这种变化背后,一个突出的推动力便是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迅猛扩张。2024年的销售数据预计达到29.4万台,同比提升3.9%。也许这个增长速度看上去并不惊艳,但把11年连续霸榜的成绩单摆在一起,你很难不为这种稳健所折服。

具体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用户是各个行业的“大玩家”。比如电子行业,需求占比达到21%;紧随其后的是汽车零部件、金属制品和锂电池,这些领域分别贡献了15.8%、12.5%和7.9%的市场份额。这些数据乍一看是冷冰冰的数字,可你换个角度想,这些机器人正在帮特斯拉生产汽车零部件,帮苹果装配手机芯片,甚至帮平常人餐桌上的自动烤箱提升量产速度。它们的作用,已经从单个装配流水线扩展到整个制造流程的方方面面。看得见的是效率提升,看不见的是生产背后的深刻变革机器替人,智能代工。

市场再繁华,也少不了竞争。去年“国进外退”的趋势成为了一个鲜明特点。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52.3%。特别是在协作机器人(Cobots)、轻量级六轴机器人以及Delta机器人领域,中国自家品牌彻底成了主力军。尤其是Cobots,这种更灵活、更贴合人工操作的机器人,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高达92%。不得不这背后是多年默默积累的结果。中国工业机器人从完全依赖进口到部分领域的强势崛起,不过才用了不到十年。但别太开心,市场问题永远是相辅相成的。拿重量级六轴机器人来外国品牌还占据六成市场份额。显然,这种“领域内的二元对立”,既是机遇也是现实。

说到这里,顶级国产玩家不得不提几家名字。从珞石科技到埃夫特、汇川技术、埃斯顿,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从辛酸到崛起的奋斗故事。拿珞石来这家成立才不过几年的公司,已经在柔性协作机器人市场拿下了40%的份额。更它的客户名单中竟然包括了特斯拉和宝马这样的国际巨头。别被销售数据迷住了眼。去年,这家公司工业机器人销量8000台,但2025年的翻倍目标能否实现,背后还需要面对许多风险。

再看埃夫特。这家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和汽车工业纠缠在一起的。成立之初,为奇瑞生产零部件的简单角色让它默默蛰伏,但很快这家公司通过技术收购一步步撑大了羽翼。从焊接机器人到喷涂机器人,再到整车制造的系统集成,它们在各个赛道跑马圈地。然而看似风光背后,也有挣扎。今年它的销量确实同比提升了30%,但相比国际巨头的技术积累,某些尖端领域仍是短板。

说到“工控界的小华为”汇川技术,这抬高了不少期待。细数它的成长,从2003年的龙华起步到如今跻身国内前三,“专业+垂直整合”的打法可谓奏效,但在高端市场的技术壁垒前,它仍需时间。比如六轴重载机器人这一领域,国际厂商的技术更为扎实,目前汇川即便市场影响力不小,但说要在短期内抢夺国际订单,还是太过乐观。

相比之下,埃斯顿的崛起更像老牌选手布下的“冷棋”。光伏领域,它的高精度机器人已称霸全球,像专门为新能源车电池生产而设计的机器人,更是打破了外国技术的垄断。不过光鲜的数据掩盖不了利润亏损的局面。归根到底,研发投入与行业起伏这根博弈的“数据线”,仍在影响埃斯顿的下一步。

如果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放在历史长河里,或许最能看清它的意义。1937年,美国试图用自动化流水线改变制造业,这是机器人概念的萌芽;上世纪80年代,日本率先在智能制造打出世界名片;再到今天,中国接过了主角的身份。似乎,工业机器人早已不是“先进生产工具”那么简单,而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尺。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,工业4.0浪潮席卷全球,制造领域的时代问题是没有工业机器人,你连入场券都拿不到。

从这一点后来居上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显然找准了机会。但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,工业崛起并不是完全依靠市场红利就能实现的。无论是技术原创性还是系统集成优化,每一步都考验着企业的实际能力。问题的焦点在于,现在的“半壁江山”是基础还是真正的定局?显然,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答案。

有人中国制造业的最终考卷,并不是市场份额的多少,而是技术深耕的厚度。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化升级需要持续的大投入,而技术爆发或许只争朝夕,但基础积累无疑是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。